忆苦思甜 节约粮食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指示精神
学习时间:2020年9月1日
学习地点:809会议室
主持人: 机关支委宣传委员 廖洋弘
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。他指出,餐饮浪费现象,触目惊心、令人痛心!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,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,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。
一、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
关于节约粮食,古人有很多朴实的话:“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”“家有万担,不脱补衣,不丢剩饭”“丰年要当歉年过,有粮常想无粮时”“一粒米,千滴汗,粒粒粮食汗珠换。”……对此,我们的祖辈、父辈这些“过来人”感受尤深。老百姓每日吃穿用度,最要掂量的就是一粒米、一口馍。过去缺衣少食的年代如此,在仓廪殷实的时候更不能忘了这一点。
《资治通鉴》里讲:“俭约,所以彰其美也。”苏轼感慨:“口腹之欲,何穷之有?每加节俭,亦是惜福延寿之道。”穷奢极欲、暴殄天物素为中国人所反对,物尽其用、利用厚生素为中国文化所提倡。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“传家宝”,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、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,都不能丢。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,“触目惊心、令人痛心!”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,不断扭转讲排场、比阔气的错误观念,清除未富先奢、炫富竞奢的土壤,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。
恩格斯在《自然辩证法》中深刻指出:“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,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,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。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,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。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、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,提倡绿色、低碳、环保、可持续,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。
二、我国粮食生产现状
1、长期“紧平衡”。我国粮食供给和需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稳步提升。2013年开始,中国粮食总产量稳定保持在6亿吨以上,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0公斤,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,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。
但也要看到,在粮食供给方面,我国粮食生产面临自然条件的极大约束。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,是俄罗斯的1/9,美国的1/5,巴西的1/3;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8%,是世界上13个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。土地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的大幅提升。另外中国是世界上化肥消费最大的国家,由于过度和不规范使用,使得化肥对粮食生产的报酬效应30年来下降了一半之多。另一方面,我国人口众多,粮食需求是惊人的。人口增加、饮食结构改善和工业用粮的快速增加,都使得我国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。如果按照人均每年粮食消费量400公斤计算,未来至少要保证6.4亿吨的粮食需求总量。虽然我国目前三大口粮——大米、小麦、玉米的国内自给率平均在97%以上,进口粮食以品种调剂为主,但巨大的消费量仍然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粮食进口国。数据显示,2019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高达1.3亿吨,1/5的粮食需要从国外进口,其中大豆进口量8551万吨。从中长期来看,我国仍将处于粮食供需的紧平衡状态,粮食安全危机意识一刻也不容放松。
2、13国限制粮食出口。全球疫情暴发后,一些粮食出口国立即宣布限制粮食出口,以确保本国粮食消费。3月,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印度宣布开始“封国”,世界小麦第一出口国俄罗斯在7月初宣布,计划将俄罗斯“粮食出口配额制”常态化。截至目前,包括俄罗斯、越南、泰国、柬埔寨、哈萨克斯坦、塞尔维亚等至少13个国家,相继出台了粮食出口限制措施。
百年不遇之大疫情,加之蝗灾、洪水等因素,必将极大影响粮食生产、储运、加工、交易等各个环节,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。这对粮食进口国来说,当然不是好消息。联合国最新报告显示,今年因为疫情、蝗灾和极端天气等影响,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,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。
3、每年浪费2亿人口粮。一方面是我国粮食供需格局的紧平衡、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,另一方面却是餐桌上触目惊心的粮食浪费现状。2018年《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》显示,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,浪费率为11.7%,大型聚会浪费达38%,学生盒饭有1/3被倒掉。据央视报道,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,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。随着近些年生活水平的提升,人们越来越忽视了身边的浪费。在请客时,很多人喜欢“讲排场”“要面子”,往往一场聚会后,整盘整盘的饭菜被倒入泔水桶;饮食结构上,片面追求“特制”“精品”,殊不知仅以20%的大米被加工成特制米估计,我国每年因此损失的大米就高达80亿斤;生活习惯上,一些年轻人喜欢集中采购,而又疏于烹饪,导致大量蔬菜腐烂、食物变质,往往一丢了事,往复循环。
4、自然灾害频发。特别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农资销售受阻、田间管理薄弱,对春耕生产曾造成很大压力。3月,中央及时印发《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》进行引导激励,各地下大气力狠抓粮食生产,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辛勤种粮,加上气候条件总体不错,这才喜获夏粮丰收。需要指出的是,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。今夏长江流域的持续性强降水已对安徽、江西等地的早稻生产造成影响,有的地方中晚稻未能及时播种,虽然后期仍可通过加强管理确保稳定的收成,但毕竟增加了难度和投入。
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道理人尽皆知,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餐饮浪费现象却触目惊心、令人痛心。
三、节约粮食,从你我做起
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。”餐饮浪费问题,绝不是可以忽略的小事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粮食关乎国运,紧系民生,是实现国家安全、社会稳定、经济发展的“压舱石”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。加强底线思维,把“饭碗”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才能在面对任何风险挑战时始终保持“乱云飞渡仍从容”的战略定力。一方面,我们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,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;另一方面,要始终绷紧粮食节约这根弦,厉行勤俭节约、反对铺张浪费,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。
早在2013年,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,“浪费之风务必狠刹”,要“努力使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”。此后,总书记在多个时间、多个场合反复强调,“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。”随着人们生活逐渐富裕,不少人认为花自己的钱,浪费一些食物没什么大不了。何况我国粮食连年丰收,人们衣食无忧,不必过于在意餐饮浪费问题。这种观点错在哪里?又该如何纠正?
其实,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。就在不久前,联合国发布的《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》报告预测,在全球范围内,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,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,甚至可能新增1.32亿。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,时刻警醒着我们:遏制“舌尖上的浪费”非常必要。
向“舌尖上的浪费”说不,须形成居安思危的粮食安全意识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,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%。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“饭碗”已端稳,也有自信、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,然而,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、资源约束、结构性矛盾等问题,隐忧仍在,必须具备忧患意识,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。
向“舌尖上的浪费”说不,须形成有效的机制,遏制餐饮浪费现象的滋生蔓延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加强立法,强化监管,采取有效措施,建立长效机制,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。
向“舌尖上的浪费”说不,还应全社会共同发力,在教育和宣传上,要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,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强调,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,切实培养节约习惯,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、节约为荣的氛围。
“每一食,便念稼穑之艰难。”自古以来,中华民族对粮食都心存尊重与敬畏。而消费社会下,餐饮文化中的个人消费行为受到“面子”的驱动,造成大量“舌尖上的浪费”,令人心痛。杜绝因“面子”而起的餐饮浪费,一方面需要以变革消费环境为抓手,将崇俭抑奢、理性适度作为社会消费的新风向标;另一方面应培养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,重塑人们的饮食消费行为。
珍惜粮食、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不应丢掉,一粥一饭,兴于勤俭,亡于奢靡。所以,要把厉行勤俭节约,反对铺张浪费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贯彻落实,让勤俭变成一种风尚,让节约渗透人们的生活。拒绝“舌尖上的浪费”,勿让“空盘”成空谈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各级各部门出台文件,发起“光盘行动”,遏制奢靡浪费之风,“舌尖上的浪费”现象有所改观,特别是群众深恶痛绝的公款吃喝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。居安思危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越是丰收越不能忽视粮食的极端重要性,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。一方面,从中长期来讲,我国的粮食产需仍将保持紧平衡态势。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增加了粮食国外进口的不确定性,中国人的饭碗不能指望靠进口来装满。目前,我国的口粮98%以上都是自己种出来的,生产容不得一丝放松。另一方面,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量惊人。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,需要大家齐心协力,需要亿万农民辛勤耕耘,同样需要你我他每一个人勤俭持家,珍惜一箪食、一瓢饮。
后附习总书记工作餐纪实